搜!
预约热线:400-696-2399
首页 ->目的地简介 -> 新疆哈密县简介
新疆哈密县简介
发表时间:2015/11/5 8:59:21来源:网络浏览量:13733

    【位置、面积】哈密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,东接甘肃省肃北县、安西县、敦煌市,西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、鄯善县;南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,北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、伊吾县;东北与蒙古国相望,国界线长46.6千米。地理坐标为北纬40°43′~43°43′,东经91°08′~96°23′。市区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594千米,铁路里程574千米。全市总面积8.5万平方千米,东西长约404千米,南北宽322千米,约占全疆总面积的5.2%。截至2008年底,市区建成区面积32.1平方千米。

【历史沿革】哈密,汉代称伊吾卢。西汉神爵二年(前60年),汉朝设西域都护,伊吾卢归其管辖。东汉永平十六年(73年),伊吾卢设宜禾都尉,开设屯田。东汉永建六年(131年),置伊吾司马。北魏泰常七年(422年),西凉残部唐契、唐和兄弟携外甥李宝召集民众2 000余家避难伊吾,臣于柔然,柔然以唐契为伊吾王。隋大业四年(608年),隋朝派裴矩和薛世雄屯军伊吾,于汉伊吾屯城之东筑城。隋大业六年(610),设伊吾郡。隋末,西域杂胡据之。唐贞观四年(630年),伊吾城主石万年归附唐朝,唐在伊吾设置西伊州。唐贞观六年(632年),改称伊州,下辖伊吾县、纳职县、柔远县。唐景龙四年(710年),唐朝在此设伊吾军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为伊吾郡。唐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伊州。唐广德二年(764年),伊吾被吐蕃占领。唐大中年间,唐朝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收复伊州。北宋雍熙年间,伊州为高昌回鹘汗国所领。南宋淳祐十一年(1251年),蒙古宪宗设立别失八里行省,伊州改称哈密力。元朝至元十八年(1281年),设甘肃行省,哈密力属之。元末,由威武王驻守。明朝永乐四年(1406年),设立哈密卫,下置指挥、千户、百户等职。嘉靖八年(1529)后,哈密附属于吐鲁番汗国。清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,清廷在哈密编旗设队,划为蒙古镶红回旗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建哈密厅,设理事通判,管理哈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,隶属甘肃省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设新疆省,哈密属之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哈密厅升格为哈密直隶厅。中华民国2年(1913年),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。1961年,国务院决定以原哈密镇为基础成立哈密市,次年撤销。1977年1月恢复哈密市建置。1983年9月撤销哈密县,政区并入哈密市。1984年5月完成撤县并市工作。2008年底,哈密市辖18个乡镇、92个行政村场、5个街道办事处、41个居委会;1个农业综合开发区管理委员会,总人口43.99万人。

【地理环境】哈密市地形呈北高南低,由东北向西南倾斜。市境东北部的喀尔里克山主峰海拔4886米,为全市最高点。南部是久经侵蚀起伏平缓的觉罗塔格山,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上下,地表为残积、坡积岩屑所覆盖,通称戈壁,沙尔湖海拔53米,为全市最低处。两山夹一盆,是哈密市地形的概括。地貌可分为北部山地、中部洪积冲积倾斜平原、南部低山丘陵三种类型。北部山地:海拔1500~4886米。境内峻岭纵横,陡峭刃脊,沟深坡陡。中部平原:为洪积—冲积倾斜平原,东起烟墩,西至瞭墩,南抵大南湖,为第四系堆积平原。丘陵:盆地东、西、南部广大地区,主要为第三系中生界岩系裸露的剥蚀残丘。盆地东南部及南部一带发育着东北向和东西向阶地、干谷、洼地。盆地西端,老瞭墩至十三间房一带,为新构造隆起较强地带,侵蚀割切强烈,劣地性发育。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山地、盆地、高原。
   山地。北部天山自西向东横贯全境,绵延起伏400多千米,海拔大体在1500~4886米之间,喀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终年积雪,素有“雪山”、“白山”之称。次为巴尔库山主峰月牙山,海拔4348米。从喀尔里克山往东山势逐渐平缓,海拔高度逐次降至1200米左右。喀尔里克山山顶平坦,表面很少冰碛。边缘有若干小型冰川。南坡有明显的大断层,山麓露出杂色、青红色的云母花岗岩侵入体。山坡呈现梯级地形和棱角状轮廓。天山南侧,自西向东有南北向大小山沟29条。南北山麓广泛分布着巨大的洪积扇,洪积扇上部半埋着很多低山和丘陵。低山带有稀疏荒漠植被,高山南坡及中山带呈干草原分布,北坡比较阴湿的地方生长着疏密不等的西伯利亚落叶松。
   高原。南部的噶顺戈壁是一个准平原式的高原,位于新疆东南部。北为吐鲁番-哈密盆地,南为罗布泊洼地和疏勒河下游谷地。噶顺戈壁大部分分布在哈密东部和南部,地壳比较稳定,经长期剥蚀形成广阔的准平原,海拔900~1000米,其间没有高大的山地,大部分地区相对高度不足50米,地形的垂直分布现象不明显。噶顺戈壁的剥蚀形态为本区的地貌特征。本区气候特别干旱,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之一,年降水量30多毫米。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很缺乏,到处呈现干旱荒漠景观。封闭盆地里的一些向心式的干涸河床,偶然在暴雨之后汇集一些暂时性的水流。由于机械风化的结果,山坡山麓覆盖着薄层碎石块或被剥蚀成山麓面。少数由坚硬岩石形成的岛山突出在剥蚀平原之上。本区大部分地方终年盛行东北风,山坡风化物质经吹扬后,只留有粗大的砾石。在山谷里往往堆有薄层流沙,有的形成较大沙丘。
   盆地。位于天山与噶顺戈壁之间,整个盆地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。发源于喀尔里克山、巴尔库山的短小河流携带下来的物质组成宽广的山前倾斜平原。盆地上部为许多复合的洪积扇,南北宽约30千米,主要由砾石组成。洪积扇的下部为古老的洪积平原,地形平缓,地下水位一般在5~7米,哈密绿洲就分布在这一部位。盆地西部和西南部是十三间房-南湖戈壁,这里广泛分布的第三纪地层,因受临时性降水形成的小河流切割,形成一系列劣地形,地面十分破碎,由于地形影响,北部七角井、十三间房一带是天山南北通道,常年有大风,风蚀作用十分明显,形成许多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。哈密五堡以南著名的魔鬼城——雅丹地貌就是由强风长期吹蚀而形成的。沙尔湖周围及供水河道两岸经风吹扬,形成许多密集的灌丛沙丘。
   气候。哈密市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,干旱少雨,昼夜温差大,年平均气温9.8℃,年降水量33.8毫米,无霜期182天。多大风,个别年份的风力特别大,平均风力8级,最大风力可以超过12级。全市范围内日照非常充足,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3303~3575小时。市区附近年均为3358小时。市区各地气温差异较大,一般平原高于山区,南部高于北部。平均气温随地势每升高百米,递减约0.6℃,35℃以上的高温天数市区附近年均为34.5天,最多年份可达68天。高温天气集中在6~8月内,40℃以上高温天数市区附近年均2~3天。低于-20℃天数市区附近年均为15.3天。-20℃的低温以12月下旬至1月下旬出现最多。低于-30℃的寒冷天数多出现在1月上中旬。市区附近很少出现,年均只有0.5天。市区境内降水量极少,且分布不均匀。盆地中部年平均降水量34~39.7毫米,沁城、石城子等近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20毫米,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200毫米。降水量多集中于春、夏两季,一般情况下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%~80%。降雪量少且分布不均匀,平原降雪年平均只有3.4~6.2毫米,占全年降水量的9%~18%,年平均降雪日数4.5~6.4天。哈密市独特的气候,非常有利于瓜果的生长,其中哈密瓜、哈密大枣为佼佼者。
   土壤。哈密市土壤经1979年普查资料表明,大体可以分为5个土类、9个亚类、11个土属、23个土种和22个变种。棕漠土类:主要分布在回城乡、花园乡、陶家宫乡、二堡镇、大泉湾乡、五堡乡。它是在普通棕漠土上经人们开垦、灌溉后发育形成的。草甸土类: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地方,如大泉湾乡、陶家宫乡的牙吾龙村、花园乡河谷、回城乡西戈壁以及二堡镇南部。这些地方北与灌溉棕漠土带连接,南与盐土带接壤。潮土类: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大南湖、小南湖等地。该土类主要为绿洲潮土亚类和该亚类中的河漫滩土属。盐土类:主要分布于回城乡西戈壁至红星二场、二堡镇以南和红星一场东部大片戈壁上以及花园乡以南、南湖乡以北戈壁上。棕钙土类:主要分布在沁城、天山、西山几个山区乡。该土类主要有灌溉棕钙土亚类和普通棕钙土亚类。

【自然资源】哈密市幅员辽阔,自然资源丰富。
   农业资源。哈密市辖区域内共有耕地38.53千公顷,占土地总面积的0.45%。有林地19.11万公顷,占土地总面积的2.23%。有草场144.91万公顷,占土地总面积的17.4%。农业历史悠久。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有种植业。到三千年前的周代,农作物小麦、青稞、糜子等已有相当规模。哈密瓜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,清朝时成为贡品。哈密大枣为全国之冠。哈密葡萄栽培历史悠久,棉花质量好、产量高。丰富的农业知识、大量的科技投入,以及哈密温差大、日照强、降水少、山水和地下水灌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,构成哈密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资源。区域内草场总面积146.96万公顷,市属草场124.16万公顷,占草场总面积的84.5%。可利用草场74.71万公顷,占市属草场总面积的60.17%;待开发利用草场面积49.43万公顷,占39.83%。牲畜品种主要有绵羊、山羊、牛、马、驴、骆驼、骡、猪等。2008年,牲畜存栏40.79万头(只)。
   森林和生物资源。哈密市辖区域内共有林地20.9万公顷,总蓄积量388.6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0.95%。有山区针叶林、河谷阔叶林、戈壁荒漠林三种类型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,其中鸟类达131种,约占全疆鸟类的40%。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肩雕;二类保护的有天鹅、猫头鹰;三类保护的有玉带海雕、金雕、高山雪鸡。野生兽类有狼、马